Tags
蔡san 這文章有趣,但最吸引到我的不是他入行做分析員的經歷,而是……
早前應邀出席講座做講者,我甚少參與這些活動,因為懶,懶得要花時間準備。這次是例外,主辦單位香港分析師學會定下的題目是:分析員怎處理事業轉變。這題目勾起我很多回憶,回憶不一定是好東西,但回想起我的分析員歲月,我從心裏笑了出來,一口答應出席。台下分析員朋友下班後專程來聽講座,是否物有所值,我不敢下判斷,我自己則樂在其中。我慶幸,我曾經是分析員。
我入行經歷算特別,那時候我全家移民多倫多,我對財經事物一直感興趣,移民前在香港投資銀行工作一段短時間,對分析員工作有一種隱約鍾情,這種情沒甚基礎,屬感覺。紐約有華爾街,多倫多有卑街( Bay Street),卑街投行分析員全部擁有豐富相關行業經驗和學歷,例如石油股分析員曾長時間在石油公司工作,金礦股分析員擁有冶金學位。我二十幾歲,拿着學士學位,所謂經驗是在香港工作了三兩年,其間職責主要是影印文件。
面試扮識計數 蒙混過關
打進卑街難過登天,我不停寫求職信,99%落空,面試機會沒幾個,偶而出現面試機會,也只有機會見人事部,或一些不是真的想請人的人,見完一次便音訊全無。如是者過了幾個月,有一日有機會見一間小型證券行的研究部主管。這間證券行規模雖小,但名氣很大,特別是分析部門,這類證券行稱為 Boutique,專注做研究和股票買賣,不做企業融資和其他業務,性質純潔,不少機構投資者就是喜歡 Boutique專注,信賴它們的分析。這間證券行是行內分析員的少林寺。
研究部主管外形粗獷,舉止市井,像一頭老狐狸。他一坐低便說明他的需要,他是 Old School分析員,師承價值投資派,相信從下而上分析,但近年(20多年前)有一種新派分析在市場冒起,叫數量分析( Quantitative Analysis),他完全不懂,但客戶對這時髦潮流感興趣,他覺得有需要聘請一個數量分析員。簡單說,他不相信這東西,不懂這東西,但知道要搞這東西。
老狐狸坦白至極,這是新興事物,他也不知道怎分辨分析員優劣。他說:「數量分析要計數,大學裏香港學生最叻計數,你都應該好叻?」我讀書時理科成績不佳,選讀文科,數學停留於加減乘除階段,是少數數學水平低的香港留學生。但我終於等到這個面試機會,怎會放過?這主管跟我對數量分析一樣迷茫,但我堅定地答:「我數學好掂。」主管答應給我試做幾個月。翌日,我在卑街上班,這麼辛苦到達卑街,我怎會輕易被叮走。
上班後立即惡補數量分析,買了大量關於這學科的書籍(那時未有互聯網),睇到頭暈眼花,可是底子太弱,睇極唔明,連做冒牌分析員也無資格,怎可能寫出見得人的分析報告,我知道遲早會穿煲。老狐狸久不久問我的進展,但他開始當了我是公司一分子。
每朝開會談股 偷師良機
加拿大是禁煙先鋒,20多年前室內已禁煙,《志明與春嬌》場景在加拿大每日出現,大量愛情和友情都是在街頭煲煙時建立。不是普通街頭,可能是零下10。 c寒風中的街頭。大家試想,刮着大風,零下10。 c變成零下25。 c,幾個煙民不怕艱辛,肩並肩縮起一團,在外面做一件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,而被裏面不抽煙的人取笑,這份感情和友誼,比金更堅。老狐狸是煙民,我也忽然成為煙民,上演我們的《志明與春嬌》,老狐狸開始接受我,數量分析報告繼續只聞樓梯響。
這間證券行研究部人強馬壯,每朝開早會聽他們論股,對我來說,已等於上了寶貴一課。我們有跟進的行業包括銀行、保險、林業、金、礦、鋼鐵、地產、消費品、科技、傳媒等,覆蓋加拿大主要行業,能夠和這些高手近距離接觸,已感榮幸,不過公司不是畀錢我去吸取知識,而是希望我創立數量分析這新界別。
時間一日一日過去,我的壓力越來越大,老狐狸當然看穿我底細,但沒有踢爆我,他在等我出招。有些事情你一是懂,一是不懂,沒有補習這回事,怎補也補不出來,經過幾個月地獄式惡補,我知道我不可能在數量分析做出甚麼事,客戶全是高手,我不可能蒙混過關,我要搵路走。
這段時間我發現其他證券行研究部,有一瓣叫特別情況( Special Situations),不屬於現有分析員跟進的行業,即是立立雜雜,公司性質不屬於大路瓣數,沒有行業分析員跟進,所以撥給特別情況分析員。公司立雜不一定是規模小,只是這類上市公司數目不多,不成行業,未有分析員專責跟進。立雜很多時代表有趣,日夜說樹談礦,客戶聽到悶,對特別情況或者特別有好感。
轉戰另類分析 走對了路
一日我鼓起勇氣向老狐狸建議,不如由我去「兼」任特別情況分析,我已找了多隻其他證券行有跟進,但我們沒有跟進的股票,客戶肯定感興趣。至於數量分析,我不會鬆懈,一定繼續努力。老狐狸當然知道這是我甩身詭計,但他覺得我走特別情況這條路也不錯,就讓我試。
The Rest Is History,我從來沒出版過一份關於數量分析的報告,到今日我也不知道甚麼是數量分析,我的數學繼續停留於加減乘除,但我成為了出色的特別情況分析員。
80年代末,加拿大證券業經歷併購潮,我工作這間 Boutique證券行也被收購,收購者是一間日本銀行。日本銀行為何要收購一間加拿大 Boutique證券行,我摸不着頭腦,答案可能是日本銀行錢太多,放在袋中感不舒服,陰差陽錯買下這間加拿大公司,這是我併購的第一個親身經歷。日本銀行派了兩個人駐守加拿大,一個負責業務,一個負責睇數,我覺得這兩個人幾年後離開時,也未弄清這間加拿大證券行是甚麼東西。
併購產生的文化差異,從開始便判了這日加婚姻死刑。極端一點,有一次公司派對,氣氛很好,日本人上台唱日文歌,我的一位同事憤然離去,後來他告訴我,他的父親在二次大戰期間死於日軍集中營。在日常運作上,加拿大管理層當日本人為羊牯,賣之前公司上下慳慳儉儉,賣之後全體開始過奢華生活,兩個日本人如在夢中。公司氣氛跟以前兄弟班拼搏完全不同。
大行邀請跳槽 恩師支持
我在加拿大分析界開始略有名氣,吸引到一間由加拿大銀行擁有的大型證券行注意,邀請我跳糟。我老實跟老狐狸商量,他是我恩師,我尊重他的分析。他覺得這是好機會,我沒有大型證券行工作經驗,這些證券行有零售、企業融資等業務,我可以累積更完整的經驗,加上日加婚姻急劇走下坡,公司氣氛越來越差,離開的損失不大。老狐狸後來創立加拿大第一間純獨立分析的公司,我和他保持關係至今。
大型證券行也算夠膽,他們不是看中我在特別情況做出的成績,而是看中我的分析能力。他們讓我負責消費品股,包括煙、酒、汽水等股票,俗稱 Sin Stocks,在加拿大消費品股佔市場市值份額不小,是一個重要行業。大行上一任消費品股分析員做了20年退休,交棒給我這個零消費品股經驗的人。大行研究部主管對我說,他們很少看錯人:「你得嘅。」
之後幾年,因工作需要,我飲好多酒,食好多煙。
(四之一)
蔡東豪
(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financeestate/art/20120604/16394834)
如果當年野豬、大和讀了這篇文才決定是否到香港來大手收購,可能可以慳番唔少錢……